當他站上奧運舞台之後,不僅成為阿里山鄒族的精神指標,也讓一些人開始注意到,
台東有著一群孩子以杜凱文為榜樣,也想用自己的柔道成就,昭告社會,屬於原住民的人生價值。
柔道教育 從小學開始
台東體中柔道隊在今(2012)年全中運,首度獲得國中男女、 高中男女四組團體總錦標金滿貫。(照片提供/吳暐勍) |
完全中學,其中原住民學生就佔了65%的
比例。2011到2012年間,在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柔道項目中,連續兩年為台東縣取得
最多金牌數,更於今年全中運中,拿下13面金牌,首度獲得國中男子組、國中女子組、高中男子組、高中女子組團體總錦標金滿貫。
台東體中如此優秀的表現令人驚訝,但更令人好奇的是,偏遠的台東,又是如何培育頂尖的柔道選手?更特別的是,台東體中學生多數是原住民,這些原住民似乎已經創造了另一個可媲美「紅葉少棒」的原住民柔道傳奇,不得不令人拍手叫好。
在台東縣內,知本、卑南、大南國小為台東縣柔道傳統三大名校,以原住民籍佔較高的組成比例。知本與卑南國小於民國87年成立柔道隊,發展到今天已14年,前後培養無數優秀的柔道選手。知本國小教練黃麗芬說,在初期練習柔道時,原住民選手較漢族選手會有轉身、內腿轉踢快速及更具力道等優勢,從運動生理科學的面向來看,原住民具有良好的生理優勢。但柔道的動作複雜,隨著年紀愈來愈大,漢族學生就能靠著不斷練習之下,拉近與原住民學生的差距,使得原住民學生在國小後期階段的優勢不斷下降。
黃麗芬又說,身處台東的小孩思想較為單純,當教練傳授一項動作時,他們會不假思索地重複練習,這在柔道基礎學習上是相當重要的紮根教育,所以他們的基本動作,比起外縣市同年齡層的孩子,必然更為紮實。
柔道 給原民孩子一片天
![]() |
被學生稱為「大魔頭」的台東體中柔道隊總教練陳燕修, 以60分的訓練課表讓學生拿到金牌。(照片提供/陳燕修) |
陳燕修說,有次看見學生的網誌寫著:「教練都重視過程,而不在意比賽成績,但是選手反而重視的是比賽成績。」這樣的意見讓他開始反思,應該採取怎樣的訓練方式,才能幫助選手取得最好的成績。
台東的柔道基層教育,透過國小與台東體中之間密切的交流來往中,已達成小學與中學的柔道教育無縫接軌。教練黃麗芬於民國87年創立知本國小柔道隊,14年來大力推廣台東地區柔道運動,在台東縣柔道委員會扮演著重要角色。為了能擁有更有利的發展資源,黃麗芬透過柔委會向政府爭取各項經費。此外黃麗芬還協助籌措台東縣政府舉辦99年度全中運與100年度原住民運動會的活動經費,已順利推展活動的進行。
黃麗芬提到,當她的學生從知本國小柔道隊畢業後,送往台東體中,就要求曾是她的學生,返校看見她時,不能再稱呼她為教練。「因為學生的柔道教練只能有一個。」因此,她要求學生必須完全聽從台東體中教練的指導。
黃麗芬知道許多知本地區原住民學生的家庭經濟困境,因此她常鼓勵原住民小孩加入柔道隊,如果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,就能獲得來自學校、政府兩方面的補助獎金。所以她常在學校路邊「撿孩子」,還會問這些孩子:「要不要加入柔道隊?」她認為柔道教育可以提供小學生健康的體魄,更重要的是可以給原住民孩子更多的照顧與機會。
培養自我 讓柔道路走得更遠
台東體中的教練群擁有一致的目標,貫徹總教練陳燕修的帶隊哲學,也是台東縣能取得優異成績的方法。當總教練以嚴格訓練方式並與選手保持一定距離時,其他教練便適時關心選手的心理狀態,達成教練群之間的互補作用。教練陳燕修說:「學生怕我,是因為我能將他看穿。」為了取得學生的絕對信任,教練也要相信學生,讓他們能得到應有的比賽成績。「金牌是選手的,並不是教練的。」選手相信,教練陳燕修就是有能耐讓選手拿到金牌。
但有些現象也讓陳燕修憂心。大學端僅有幾間公立學校釋出獨招名額,再加上大學柔道教練不重視選手未來的發展,以致學生一旦離開台東單純的環境,進入西部城市就讀大學後,往往無法抵擋外在的誘惑,體育成績每況愈下。這個現象迫使陳燕修思考,在高中階段應該要養成學生能自我發問、探究問題的能力。
「我會叫選手出列,問其他同學問題。」陳燕修反覆要求學生去問問題,希望學生們能去思考、決定自己的未來,養成自動自發能力。他也考量學生上大學後,必須擁有獨立自主的能力,陳燕修因而大幅調整多年的訓練模式,不再施以大量的課表操練,「我給你們的課表,只有60分的訓練強度。」學生必須自己去達成剩下的40分,才能得到滿分。陳燕修說,這對學生較為困難,需要自我要求的能力。不過他欣慰地說:「週六下午,學生會相約前往健身房,強化自己的肌力。」
黃麗芬常常到台東體中看學生的練習情形,扮演慈母的角色,輔導台東體中柔道隊學生。大南國小柔道隊教練陳慧欣說:「沒有教練黃慧芬,台東體中留不住外地來的孩子。」三所國小訓練好的柔道選手,都要往體中送,陳慧欣說:「公事上,她是台東體中的下游廠商。私事上,她是體中教練陳燕修的太太。」台東體中肩負著接收三所學校優秀的柔道選手,「沒有了體中,就算我們訓練出再好的選手,畢業了,孩子們就得結束他們的柔道運動生命。」
陳慧欣也提到知本國小另一名柔道教練王琮閔,一直默默關心體中的孩子。從比賽海報的設計、台東縣運賽程的安排以及每年寒暑假大南、卑南與知本三所小學到台東體中的訓練營,都是他在安排。「是我大南國小敬畏的對手。」陳慧欣說。賽前、訓練有任何問題或是瓶頸,他們互相打電話詢問關心彼此,沒事相約烤肉吃飯,話題總是離不開如何訓練、如何安排孩子們未來的出路。陳慧欣強調,國小與體中教練彼此之間依存又競爭的關係,像生物圈一樣,「我們彼此需要。」
由知本、大南、卑南三所國小,銜接台東體中完全中學,在教練們的堅持努力下,共同譜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愛。來自台東及台灣各地的原住民青年,在台東體中揮灑著汗水,學習柔道過程中有掙扎與徬徨,也曾懷疑是否真能實現自我,但隨著優異的柔道成績表現,誰都無法忽視在台東求學的原住民學生,已集體再造媲美「紅葉少棒」的另一個原民傳奇。
文章刊登於科博文網站 台東原民柔道 硬是要得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